中国作为钢铁大国,产能过剩还需要大量进口国外钢材,这不得不说是件很讽刺的事情,究其原因有很多主观上客观上的原因,中国钢铁企业网记者认为中国钢铁的质量问题是其中很关键的原因。
2008年我国粗钢产能6.6亿吨,需求仅5亿吨左右,预计2009年底,国内粗钢产能将超过7亿吨,产能过剩约2亿吨,钢铁产能总量过剩在所有行业中居首。现在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兼并重组已经不再是新鲜的话题,但是,无论是淘汰落后、联合重组、技术改造,还是优化布局、加大投资、贴息贷款,总体上都是一个目的:提升钢材质量,推动钢铁产业由大变强。目前我国钢铁产能已严重过剩,出口的都是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的圆钢、钢锭、线材、板材等产品或半成品。与此同时,中国还需要大量进口钢材。钢材进口大幅度增加的原因当然有国外钢材价格低于国内市场价以及汇率的变化和国际钢材需求远比国内市场疲软,国外钢铁企业开工率明显低于国内钢铁企业,国外钢铁企业为寻找产品出路就积极向中国出口。但是如果中国钢铁质量够高,一旦国际市场需求旺盛,国外还会只进口中国的技术含量低的钢材或半成品而经过加工来获得成品吗?我们希望作为钢铁大国的中国能真正做到“物美价廉”,而不是单方面的“价廉”,这才是振兴钢铁企业的终极目标。
生产成本是影响钢铁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成本上升其实就是利润空间的收缩,对钢铁企业的产品质量提高是一个严峻的考验。铁矿石价格的上涨,焦煤资源的稀缺,煤电油的紧张局面都影响着企业的利润,但是,钢铁企业必须立足“质量决定企业生存”的观点,注重产品质量的提高,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钢铁企业在提高质量时要密切注意下游产业对钢铁质量的不同要求,这样才能结合用户要求,形成供销顺畅。例如钢铁企业的下游产业中建筑业:要求提高钢材强度和韧性,降低钢材消耗。汽车产业:要确保年增长10%以上。到2011年自主品牌轿车占市场份额30%以上,乘用车占40%以上,要求提高钢材质量档次,降低钢材单耗,向节能减排“轻量化”发展。轻工产业:大力推进“家电下乡”,国内消费保持年均增速10%以上,出口增长8%,要求提高钢材性能和使用效率,实行“减量化用钢”,降低家电产品成本。船舶产业:要加快报废老船旧船,扩大船舶市场需求,提高造船质量,推进“国船国造”。
钢铁按其质量分为普钢和特钢,特钢是钢铁质量达到一定要求后得到的优质钢铁,提高钢铁质量当然少不了对特钢质量的要求。在2009年上半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超长增长,钢产量急速提升,但特钢产量并未同比增长。就特钢而言,与普钢相比,产量、价格、需求都没有到位,出口大幅下降。中低端市场萎缩,高端市场保持增长,市场对特殊钢的品种质量、数量需求正在由中端市场向高端市场。因此我国特钢行业必须依托技术提升与技术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提高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应对危机的挑战。影响特钢质量的很大原因就是铁合金。铁合金是增强特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铁合金行业要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严格控制铁合金产品中主元素和碳含量的波动范围,降低磷、硫等杂质含量,才能为为特钢提高产品质量和洁净钢生产服务。
2003年我国进口钢材高达3717万吨,比上年增加1268万吨,增长51.78%,另外还进口钢坯 588万吨,因此2003年我国钢材自给率实际上只有83%。特别是2003年板材进口高达3016万吨,占进口总量的81. 15%。我国目前钢材中的板带比率,尽管逐年在提高,但仍然比较低,2003年为34%,致使板带的自给率只有73.67%。目前我国钢材品种质量结构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一般档次的产品占钢材总产量的70%以上。据统计,在2003年进口的钢材中,高附加值钢材为1841万吨,占进口总量的49.54%。有些高技术含量的品种我国至今还不能生产;有些能够生产但质量还不够稳定;有的品种是只能生产级别低的、规格小的,高级别和大规格的产品还需要依赖进口;还有一些品种虽然能生产但成品率低,或者数量不足,这些都需要依靠进口解决。今年1-10月我国出口、进口相抵折合粗钢净进口40万吨。1-10月我国出口钢材1841万吨、钢坯1万吨,折合粗钢出口1959.51万吨,同比下降66.28%。同期我国进口钢材1486万吨、钢坯419万吨,折合粗钢进口1998.85万吨,同比增长 38.04%。
由于产能过剩,不能顶替进口的普通品种质量的钢材价格将长期低于国际市场价格。中国钢铁质量差,钢铁低技术含量和半成品的出口给环境带来的煤气放散、污染严重,大量进口国外钢材等问题,让中国“得不偿失”。质量的提高是解决问题之根本,是振兴钢铁企业的终极目标,也是中国由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转变的关键。
上一篇:铁矿石谈判背后的衍生品猫腻
下一篇:沧州造就“管道之都”